是不是维生素的摄取都是有益的?
维生素有13种之多,包含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3、维生素B4、维生素B5、维生素B6、维生素B7、维生素B9、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水果中维生素成分比较单一,为维生素C,而水果中含有的其他营养成分如花青素、果胶、膳食纤维等营养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蔬菜中含有的维生素就多了,绿色蔬菜中维生素A含量高,另外维生素B2、维生素B5、维生素B9、维生素C、维生素K等都存在于蔬菜中。
肝脏、谷物、发酵食品、蛋奶制品、鱼类等食物中含有B族维生素、维生素D、维生素K、维生素E较多。其中,所有的B族维生素都能在肝脏中找到。所以要想补充B族维生素,多吃点肝,总是没错的。
虽然都叫维生素,但它们的作用差别还是很大的。
维生素A是脂溶性维生素,鱼肝油中含量较高,有美容作用,缺乏会导致夜盲和干眼症。
维生素B1是硫胺素,具有水溶性,缺乏会导致脚气。这类维生素多存在于粗粮中,所以脚气的发病原因(排除细菌感染后)往往是饮食过于精细。
维生素B2是核黄素,具有水溶性,缺乏可导致嘴、舌部等出现皮肤问题。
维生素B3是烟酸,很熟悉有木有,降血脂药物阿昔莫司(益平)就是烟酸类衍生物。缺乏维生素B3可导致皮肤粗糙,谷物、肝脏、米糠中维生素B3含量丰富。不甘心做糙汉子的筒子们,该怎么做不用我说了吧。
维生素B12是氰钴胺素,缺乏可导致恶性贫血,鱼、肉、蛋、肝脏这些食物里面含量丰富。果然补血还是需要点硬菜。
维生素C是一种抗坏血酸,缺乏可导致坏血病,表现为牙龈出血、牙齿松动、脱落,严重者可表现为皮肤出现瘀点、瘀斑。
维生素E是脂溶性维生素,具有抗氧化的作用,缺乏可导致脂肪吸收障碍、贫血。其在鸡蛋、肝脏、鱼类、植物油中含量丰富。
维生素K缺乏可导致凝血障碍,所以抗凝药中有一种为维生素K拮抗剂,菠菜、苜蓿、白菜、肝脏中维生素K含量丰富。
维生素阵容庞大,作用强大。需要注意的是,它是人体中的微量元素,如果是日常保健,真的是药补不如食补,毕竟补充过量后果也是很严重的。就拿常见的维C来说,补充过量会导致腹泻,甚至会造成头痛、尿频、皮肤潮红。
日常做到均衡饮食,一般不会缺乏各类维生素。
维生素过量摄取的后果取决于具体的维生素类型。维生素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大类。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过量时,身体通常能通过尿液排出多余部分,造成的危害相对较小。但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和K)过量则可能在体内积累,导致毒性。
具体的过量标准因人而异,也与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例如,维生素A的推荐每日摄取量为900微克对男性,700微克对女性,但超过3000微克可能产生毒性。维生素D每日推荐摄取量约为600-800国际单位(IU),但超过4000IU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下面的回答主要关注过量服用维生素的副作用
维生素过多症一般是由脂溶性维生素引起的,复合维生素B等少数例外也可以引发该病症,脂溶性维生素进入人体后主要储存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这类维生素在人体中存留的时间要比水溶性维生素存留时间长[1]。
脂溶性维生素引起的维生素过多症主要有:
- 维生素A过多症
- 维生素D过多症
- 维生素E过多症
- 维生素K过多症
水溶性维生素C相对比较 ,单独谈一下大家关注的长寿带货诺奖得主鲍林的故事
自从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改变早餐习惯以来,方向就跑偏了。1964年,65岁的鲍林开始在早餐的橙汁中加入维生素C。这就像在可口可乐里面加糖一样,但他却对这么做的好处深信不疑。
在此之前,他的早餐平淡无奇,吃完之后就会赶往加州理工学院上班,就连周末也不例外。他工作勤奋,硕果累累。
例如,他30岁就融合化学与量子力学两门学科的知识,提出了原子结合成分子的第三种基本方式。20年后,他对蛋白质(所有生命的组成模块)结构的研究帮助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和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在1953年解开了DNA的结构密码(上述生命组成模块的密码)。
第二年,鲍林因为在分子结合方式领域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伦敦大学学院生物科学家尼克·莱恩(Nick Lane)在他2001年出版的《氧》(Oxygen)一书中写道:"鲍林是20世纪的科学巨人,他的成果为现代化学奠定了基础。"
回过头来接着说他服用维生素C的那段日子。在他1970年的畅销书《怎么才能活得更长,感觉更好》(How To Live Longer and Feel Better)中,鲍林认为这种补剂可以治愈普通感冒。他每天摄入1.8万毫克(18克)维生素C,达到普通人每日推荐摄入量的50倍。
在那本书的第二版中,他还将流感加入了维生素可以轻易治愈的疾病名单。当艾滋病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传播时,他甚至声称维生素C也能治愈艾滋病。
1992年,他的观点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维生素的真正力量》(The Real Power of Vitamins)。他认为这种物质可以治疗心血管病、白内障甚至癌症。"更令人振奋的是,有迹象显示维生素还能延缓正常的衰老。"那篇文章写道。
得益于鲍林的卓越声誉,多维元素片和其他膳食补充剂的销量激增。
但他的学术声誉却受到了损害。多年以来,维生素C和其他膳食补充剂的作用几乎没有得到科学研究的支撑。事实上,鲍林向橙汁中加入膳食补充剂的做法可谓弊大于利。他的想法不仅已经被证伪,甚至会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鲍林的理论基础在于: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这个家族的成员还包括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和叶酸。他之所以认为这些物质有好处,是因为它们能中和高度活跃的自由基分子。
1954年,当时还任职于纽约罗彻斯特大学的丽贝卡·歌诗曼(Rebeca Gerschman)首次发现这些分子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唐纳医学物理实验室的德纳姆·哈曼(Denham Harman)在1956年进一步阐述了这种理论,他认为自由基可以导致细胞退化和疾病,最终引发衰老。
整个20世纪,科学家逐步完善了他的理论,使之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学说。
这种理论的大致内容如下:整个过程始于线粒体,也就是那些存在于我们细胞中的微型内燃机。在它们的内膜内部,食物和氧被转化成水、二氧化碳和能量。这就是呼吸作用,正是这种机制为所有复杂生命体供给了能量。
泄露的水车
但实际情况远不止这么简单。除了食物和氧之外,还需要源源不断地流入负荷粒子,也就是电子。就像一段自上而下推动一系列水车转动的亚细胞流一样,这种流体需要在4种蛋白质中不断维持,每一种蛋白质都嵌入在线粒体的内膜中,促进最终产品的生产:能量。
这种反应正是我们做一切事情的能量基础,但这个过程却并不完美。有3个细胞水车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电子泄露,每一个电子都会与附近的氧分子发生反应。反应的结果便是自由基,这是一种带有自由电子且极易发生反应的分子。
为了重新获得稳定,自由基会在周围的结构中肆虐,从DNA和蛋白质等至关重要的分子上夺取电子,从而平衡自己的电荷。虽然规模很小,但哈曼等人认为,由此产生的自由基会逐步损害我们的整个身体,引发突变,从而导致衰老以及癌症等与衰老有关的疾病。
简而言之,氧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但它也有可能导致我们衰老和死亡。
当科学研究在自由基与衰老和疾病之间建立联系后不久,它们便被视作健康的敌人,应该从身体中彻底清除。例如,哈曼1972年写道:"生物体内自由基的减少或许有望减慢生化降解速度,同时延长我们的健康寿命。(这项理论)还有望催生各种富有成效的实验,从而延长人类的健康寿命。"
他谈论的正是抗氧化剂,这种分子可以接受来自自由基的电子,从而减轻自由基产生的威胁。随后几十年,科学家按照他的理论进行了许多实验,但却几乎没有看到任何效果。
例如,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很多科学家在老鼠的食物中加入了各种抗氧化剂,或者直接向其血液中注射这种物质。有科学家甚至对老鼠进行了转基因培育,使之能够对某些抗氧化剂表现得更加活跃。
尽管采用了不同方式,但结果却基本相同:增加抗氧化剂并没有延缓衰老,也没有阻止疾病发生。
"他们从未真正证明抗氧化剂能延长寿命或改善生活质量。"西班牙国家心血管研究中心的安东尼奥·恩里克斯(Antonio Enriquez)说,"老鼠对这种补充剂反应不大。"
人类又是什么情况呢?与老鼠不同,科学家无法把真人放进实验室,监测他们一生的健康状况,同样也无法控制可能导致最终结果产生偏差的外界因素。但仍然可以展开长期的临床试验。
前提很简单。首先找到一群年龄、地点、生活状态相似的人。然后将其分成两组,一组服用研究人员选定的补充剂,另外一组则服用纯糖丸制作的安慰剂。第三点尤为重要,那就是避免出现无意识的偏见,所以在实验结束之前,没有人知道每个人服用的具体是补充剂还是安慰剂——甚至连试验负责人也不例外。
这种所谓的双盲实验是药学研究中的黄金标准。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经进行了很多类似的实验,试图搞清楚抗氧化剂究竟会对我们的健康和生存产生何种影响。结果并不乐观。
例如,1994年的一项试验对29,133名50多岁的芬兰人进行了追踪。他们都是烟民,但摄入β-胡萝卜素的一组志愿者患肺癌的概率却增加了16%。
美国科研人员对绝经后的妇女进行的临床试验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连续10年每天服用叶酸(一种B族维生素)后,她们的乳腺癌发病率较没有服用这种补充剂的人增加了20%。
更糟糕的是,一项1996年发表的针对1,000多名重度吸烟者进行的研究不得不提前2年结束。在受试者服用短短4年的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补充剂后,肺癌患病率就增加了28%,死亡率增加了17%。
这些数据的差异非常惊人。与服用安慰剂的人群相比,摄入这两种补充剂的一组受测者每年死亡的人数多出20人。经过4年临床试验后,死亡的总人数多出80人。该研究的作者当时写道:"试验结果提供了充分的理由阻止人们摄入β-胡萝卜素以及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的组合。"
致命理念
当然,这些著名的研究并不能反映事情的全貌。还有一些研究表明,服用抗氧化剂的确有一定的好处,尤其是对那些饮食不健康的人群。
但2012年的一份评估报告显示,综合27项临床试验结果来看,抗氧化剂的效果并不理想。
只有7项实验显示抗氧化剂有益健康,包括降低冠心病和胰腺癌的患病风险。还有10项研究没有发现任何益处。另有10项实验发现很多病人在服用抗氧化剂之后的情况明显恶化,包括肺癌和乳腺癌等疾病的患病风险增加。
"抗氧化剂是灵丹妙药的想法纯属多余。"恩里克斯说。莱纳斯·鲍林几乎没有意识到,他的这种想法本身就有可能致命。1994年,在很多大规模临床试验发布之前,他本人已经死于前列腺癌。维生素C显然不是他所说的灵丹妙药,但他一直到临死前都不肯承认。不过,真的是因为这些抗氧化剂才增加了患病风险吗?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确切答案。但由于众多研究都在过量服用抗氧化剂与癌症之间建立了相关性,所以这显然并不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例如,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200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服用多种维生素的男性因前列腺癌死亡的风险达到其他男性的两倍。2011年对35,533名健康男性进行的一项类似研究也发现,维生素E和硒补充剂会将前列腺癌的患病风险提升17%。
自从哈曼提出了关于自由基和衰老的伟大理论后,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氧化剂)之间的差异已经非常明确。整套理论都已成熟。
抗氧化剂只是一个名称,并非确切的性质界定。以鲍林喜欢的维生素C为例,按照正确计量,维生素C可以通过接收自由电子来中和活跃度极高的自由基。它是一种分子殉道者,通过牺牲自己来保护附近的细胞。
但接受了电子之后,维生素C自己就变成了自由基,可以破坏细胞膜、蛋白质和DNA。食品化学家威廉·波特(William Porter)1993年写道:"(维生素C)其实是个两面派。"
幸好在正常环境中,维生素C还原酶可以恢复它的抗氧化性。但如果维生素C过量,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尽管简化这一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本身就有问题,但上述临床实验的确提供了一些可能的结果。
各个击破
抗氧化剂也有阴暗面,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自由基本身也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就连抗氧化剂的益处也未必总能给我们带来帮助。
我们现在知道,自由基经常充当分子信使的角色,负责将信号从细胞的一个区域传送到另一个区域。正是因为具备这种职责,所以它们需要在细胞增长、分裂和死亡时进行调节。在细胞生命的每个阶段,自由基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没有自由基,细胞就会不受控制地生长和分裂,医学上有一个专用名词来描述这种状况:癌症。
我们也更容易受到外部感染的影响。当面临有害的细菌或病毒施加的压力时,自由基的数量会自然增加,充当我们免疫系统的静音警报。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免疫系统中的先锋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就会开始分裂,侦查身体出现的问题。如果是细菌,它们就会像《吃豆人》游戏一样吞噬这些不速之客。
此时,细菌已经被困,但尚未死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自由基就会再次行动。在免疫细胞内部,自由基便会发挥它臭名昭著的破坏和杀戮功能。这时,入侵者就会被彻底清除。
从开始到最后,健康的免疫系统都是依靠体内的自由基作出反应的。遗传学家若昂·佩德罗·马加良斯(Joao Pedro Magalhaes)和乔治·丘奇(Goerge Church)在2006年写道:"火也很危险,但人类还是学会了如何用火。与之相同,细胞已经进化出各种机制来控制和利用自由基。"
换句话说,使用抗氧化剂消灭体内的自由基不是个好主意。"这会导致身体在面对某些感染时陷入无助。"恩里克斯说。
人体拥有各种各样的系统,能够尽可能保持内部生物化学环境的稳定。具体到抗氧化剂,人体通常会将血液中过量的抗氧化剂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它们都跑到马桶里去了。"墨西哥国立理工学院的克莱瓦·维拉努埃瓦(Cleva Villanueva)说。
"人体很擅长保持平衡,所以(补充剂的)作用是调节你的行为,你应该对此心怀感激。"莱恩说。自从第一批微生物开始吸收氧气以来,便开始了漫长的进化之旅,而如今的人类已经可以平衡氧气带来的风险。我们不可能仅凭一粒药丸就改变数十亿年来的进化成果。
没有人否认维生素C对健康的重要作用,所有抗氧化剂均是如此。但除非得到医生的建议,否则在可以获得健康饮食的情况下,这些补充剂几乎不会延长你的生命。"只有当真的缺乏某种抗氧化剂时,才应该主动摄入。"维拉努埃瓦说,"最好的选择是通过食物获取抗氧化剂,因为其中包含了可以相互配合的多种抗氧化剂。"
"总的来说,多吃水果和蔬菜都有益于健康。"莱恩说,"虽然这并不是绝对的,但通常如此。"尽管其中的好处往往会归功于抗氧化剂,但他表示,这种饮食方式带来的好处或许也源自促氧化剂和其他化合物的均衡摄入,而这些物质的作用尚未完全被人类所了解。
人类对自由基和抗氧化剂的复杂生物化学作用展开了几十年的研究,期间有数十万志愿者参与,相关临床研究投入的资金也高达数百万英镑,但21世纪的最新科研成果给出的结论却与你小时候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无二致—— 每天吃5份水果或蔬菜。
在维生素的发现过程中,有些化合物被误认为是维生素,但是并不满足维生素的定义,还有些化合物因为商业利益而被故意错误地命名为维生素:
- 维生素B族中有一些化合物曾经被认为是维生素,如维生素B4(腺嘌呤)等。
- 维生素F——最初是用于表示人体必需而又不能自身合成的必需脂肪酸,因为脂肪酸的英文名称(Fatty Acid)以F开头。但是因为它其实是构成脂肪的主要成分,而脂肪在生物体内也是一种能量来源,并组成细胞,所以维生素F在正式的介紹上不稱為維生素。
- 维生素K——氯胺酮作为镇静剂在某些娛樂性藥物(毒品)的成分中被标为维生素K,但是它并不是真正的维生素K,它被俗称为“K它命”。
- 维生素L--又称促乳维生素。1934年日本生物化学家中原和郎发现了一种促进大鼠乳汁分泌的物质,后发现该物质又可分为维生素L1( 邻氨基苯甲酸) 和L2( 腺嘌呤硫代甲基戊糖) 。L1非人体必需,L2为RNA代谢产物。
- 維生素P—芦丁,一種黃酮類化合物,在1930年代中期到1950年代早期被稱為維生素P
- 维生素Q——有些专家认为泛醌(辅酶Q10)应该被看作一种维生素,其实它可以通过人体自身少量合成。
- 维生素S——有些人建议将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命名为维生素S(S是水杨酸Salicylic Acid的首字母)。
- 维生素T——在一些自然医学的资料中被用来指代从芝麻中提取的物质,它没有单一而固定的成分,因此不可能成为维生素。而且它的功能和效果也没有明确的判断。在某些场合,维生素T作为睾丸酮(Testosterone)的俚语称呼。
- 维生素U——某些制药企业使用维生素U来指代氯化甲硫氨基酸(Methylmethionine Sulfonium Chloride),这是一种抗溃疡剂,主要用于治疗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它并不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 维生素V——这是对治疗陽痿的药物西地那非(Sildenafil Citrate,商品名:万艾可/威而鋼/Viagra)的口语称呼。
在实际生活中,维生素经常被泛指为补充人体所需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或其他营养物质的药物或其他产品,如很多生产多维元素片的厂商都将自己的产品直接标为维生素。
更新信息2: 科学网文章https://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3122512535318731351.shtm
不少人认为,作为维持生物有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维生素既有维持生命和新陈代谢的功能,还可以延缓衰老,降低胆固醇,有助于减肥、排出体内毒素,预防慢性疾病,甚至还能预防癌症。
但是近年来的众多研究结果,对服用维生素的作用做出了近乎颠覆性的结论。2007年,《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了一项由多国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研究,发现过量服用维生素E死亡率增加4%、服用β胡萝卜素死亡率增加7%、服用维生素A死亡率增加16%,而且没有证据表明维生素C能延年益寿。
而如今发表于《内科学年鉴》的文章,被称为对维生素补充剂的“定案”。“也就是说,不需要再进一步研究了。”美国加州大学医院的华人医师吕杰对此补充道。
文章作者,有三位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一位来自英国沃克大学医学院,还有一位是该杂志的高级副主编,“均为医学界翘楚”。他们得出该结论,适逢三份论文在当期杂志发表。
第一项研究,由美国疾病预防专案小组系统回顾了27项关于维生素补充剂与疾病预防的临床研究,超过40万名参与者,证实没有证据显示维生素补充剂能降低任何死亡率,也不能预防心血管疾病或者癌症。而且,仅服用β胡萝卜素的吸烟者的肺癌风险反而增加。
同时,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发表一个大人群随机双盲对照实验。他们跟踪5947位65岁以上老人长达12年,这些老人均每日服用复合维生素或安慰剂。最后结论是,长期服用复合维生素对于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以及语言能力没有任何益处。
最后一项研究,美国心肺血液疾病研究所和替代医学中心观察了1708名经历过心脏病发作的患者。这些人一天两次服用复合维生素或安慰剂长达5年,然而有一半以上的人停止了服用,于是作者难以作出任何有关维生素有效性的实际结论。
回顾目前所有的关于维生素补充剂的大型研究结果,科学家们表示,证据已经很充分:“这些维生素不应用来预防慢性病,要适可而止。”
“我们不提倡吃维生素补充剂,特别是高剂量的补充剂往往有害。”米勒说,“有些人宣称我们的饮食存在许多营养缺陷,但事实上,我们总体上吃得太多,我们平时的营养是完全充足的。”
不要像美国人等到吃维生素片泛滥成灾了,再反思这个事
据吕杰介绍,美国人服用维生素补充剂,已经流行了三四十年。他工作和生活在洛杉矶市,当地许多大型超市,“一进门有一面墙都是各种补充剂、保健品,没有上千也有几百种,并且不贵,几美元可以吃一年”。
如今,美国人吃维生素补充剂都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有人开玩笑说,美国人的尿是全世界最贵的尿,因为补的很多水溶性维生素都随尿液流失掉了。
早在40多年前,诺贝尔奖得主、生化学家莱纳斯·鲍林首先提倡“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有益健康和抗癌。他一度每天的服用量是18000毫克(大约是推荐日摄入量的300倍)。人们也跟风大量服用,药店的货供不应求,截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5000万美国人听从了鲍林的建议,维生素生产商将之称为“莱纳斯·鲍林效应”。
1980年5月,鲍林在俄勒冈州立大学接受采访。当被问到“长期使用成克的维生素C有没有副作用”时,鲍林的回答迅速果断:“不会有副作用。”7个月之后,他的妻子死于胃癌。1994年,鲍林死于前列腺癌。如今,大量科学实例证明维生素C对治疗感冒、预防癌症无效,大量服用还会带来副作用。
“中国也流行了十几年了。”陈裕明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北京的不少药店,都开辟了专门的畅销药品专区,就像书店里的“畅销书专柜”。精致的包装上印着代言明星自信的笑容,瓶子里装着黄色透明药丸。穿着白大褂,自称“医生”的导购员告诉记者:“这些营养品很受欢迎。”
吕杰对此表示担忧:“像我们中国,应该趁着形势还没有完全扩开之前,正视这个事实,而不是说你看美国人也这样,我就吃了,等有事了再反思这个问题。”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医师于康则指出,《内科学年鉴》的研究主要基于欧美人群,和国人不同,不能拿过来直接用,并且根据国内的一些研究,很多中国人维生素摄入量是不足的。
这也是一些国内营养师所持的观点。国家一级公共营养师王雷军就是其中之一。在王雷军看来,中国的烹饪方式较多爆炒,在这个过程中维生素会大量流失;再比如雾霾天气,将会造成人体维生素D的缺乏。由于担任教学任务,经常会感觉劳累不舒服,王雷军每天都会吃一片维生素补充剂。他认为每天在水果蔬菜中获取足量的维生素很难。
今年5月份在杭州召开的中国营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营养科学大会上,成人每天摄入维生素C的参考摄入量从100毫克调至200毫克,上限为1000毫克。维生素A每天的推荐摄入量为800ugRE(男)和700ugRE(女)。陈裕明介绍说,这个量是考虑到蔬菜在烹炒过程中流失的量。
最不缺维生素的一群人,反而在吃维生素片
不过,虽然中西方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不同,可能因此造成维生素摄取量的不同,这也不意味着,中国人就需要补充维生素剂。
“在日常饮食中能获取充足维生素,就不必再吃维生素补充剂,这点在中国和美国都一样。”米勒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强调说。
吕杰在推介米勒的文章时,特别强调:“这篇文章所针对的人群是有正常饮食能力且能获得正常食物的健康成人。儿童,孕妇,老人,特殊疾病患者,极端贫困的人,极端偏食的人,素食主义者,或者干脆就是只吃垃圾食品的懒人都不是本文讨论的对象。”
但是,它依然引起一些误读和分歧。有人直接以为补充维生素有害,因此反对这一观点。“事实上,科学家们并不反对维生素,而是认为不应盲目补充维生素。”吕杰说。
广东江门的麦先生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这个从1995年到现在,已经连续20年服用善存片的中年男人,每每看到“过多补充维生素”对身体无益的报道,只是“一笑了之”。虽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效果,“但已经养成了习惯”,每天午餐后服用一片,几乎从未间断。
“吃成习惯了,形成心理上的依赖,是很多人长期服用维生素补充剂的一个重要原因。”陈裕明说。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指出,那些一年花几万块买进口保健品吃的人,更容易产生依赖:一旦不吃昂贵保健品之后就状态低迷。
如果真的缺乏某种或多种维生素,首选调节膳食结构与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除非在客观情况无法获得、无法改变且迫切需要介入的时候。
但在中国的现实情况是,许多去买维生素吃的人,一般是受过一定教育,而且有很好的健康意识的人,这样的人在生活水平上,往往已从食物中或从阳光中摄取足够的维生素。“这样最不缺维生素的一群人,反而在吃维生素片,真是一件比较滑稽的事情。”吕杰觉得,“真正缺乏维生素的人,却一般缺少这个意识,第二也没有条件去买维生素补充剂来吃。”
陈裕明还向记者指出一种现象,很多人以吃复合补充剂的方式来代替饮食获取足量的维生素。一些人早上不吃早饭,只吞下一大把药片,觉得这样就够了,并且随身还带着装满营养片的药盒。
“这样其实是忽视了食物中的宏量元素,比如蛋白质、能量等等,也是不可取的。”陈裕明半开玩笑说,“特别是那些代替食物的人,得错过多少对美味的享受。”
一次,吕杰的妻子在医生检查后发现缺乏维生素D,寻思着要不要吃相关补充剂。这位东京大学医学博士一脸平静,对妻子说,你以后开车的时候摇下车窗,把手伸出去吹吹风就好了。两个月后妻子再去复查,发现维生素D已恢复至正常水平。“就这么简单。”吕杰说。(应采访对象要求,苏玫为化名)(原标题:够了,别再瞎补维生素!)(来源:中国青年报 宣金学)
更多阅读
《内科学年鉴》发表论文一(英文)
《内科学年鉴》发表论文二(英文)
《内科学年鉴》发表论文三(英文)
肯定会的了,用脚想都想得到的。
维生素有很多种。
比如维生素B 就有维生素B1 维生素B2等等。
而维生素C的种类只有一种,没有维生素C1 维生素C2之类的说法。
其中维生素C的故事最多。也是最常见。
维生素C里面的故事最多。
当年哥伦布航海,从西班牙出发到南美洲,然后来个太平洋环游。出发时200多人,几个月后30多人,少掉的人是因为坏血病死掉了。
直到18世纪中期,长途航海中依然有大批船员因为坏血病而死去。西方人认为这种高死亡率是无法避免的,是理所当然的。
坏血病(scurvy)又叫水手病,维生素C缺乏症。
维生素C(抗坏血酸)是胶原蛋白形成所必需的。
它有助于保持间质物质的完整,如结缔组织,骨样组织以及牙本质。
严重缺乏维生素C可引起坏血病,这是一种急性或慢性疾病,特征为出血,类骨质及牙本质形成异常。儿童主要表现为骨发育障碍,肢体肿痛,假性瘫痪,皮下出血。成人表现为齿龈肿胀、出血,皮下瘀点,关节及肌肉疼痛,毛囊角化等。
17到18世纪,坏血病一直都是海军最大的敌人。
直到1747年,苏格兰军医詹姆斯.林德(James Lind)采用了一种方法,发现了引起坏血病的原因。
当时,船离开港口几天后,就有士兵患上了坏血病。
詹姆斯把患病的12名士兵分成6组,每组2人,然后进行对照实验。
第一组每天喝一杯苹果酒;
第二组喝稀硫酸,一天三次,一次25滴;
第三组喝醋,一天三次,一次2勺子;
第四组每天喝半杯海水;
第五组每天吃大蒜+芥末+罗卜根组成的药膏;
第六组每天吃1个柠檬和2个橙子。
实验持续了14天,柠檬和橙子都用完了。
詹姆斯发现,吃柠檬和橙子的第六组病人完全康复了!
喝苹果酒的病情有所改善。
其他组没有任何变化。
6年后,林德把他的发现写到了一本书里,饮用柠檬汁可以治疗坏血病。
为了保质,需要把柠檬汁煮开后装瓶,以备长期食用。但是,由于维生素C在加热后就不是维生素C了,这种方法是无效的。
英国海军依然有很多水手死于坏血病。
据统计,1756到1763年的7年间,死于坏血病的海军士兵超过了10万人。
后来发现了,柠檬汁不能煮,于是应该海军改喝没有煮开的柠檬汁。
维生素C教的教主是诺奖得主鲍林。
莱纳斯·卡尔·鲍林(Linus Carl Pauling,1901年2月28日-1994年8月19日),美国著名化学家,量子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的先驱者之一。1954年因在化学键方面的工作取得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因反对核弹在地面测试的行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获得不同诺贝尔奖项的两人之一。
他是公认的维生素C教的教主。
他就号召人多吃维生素C。
维生素C的在适量范围内,副作用很少。
但是大量会坏事的。
简单来说,吃维生素C多了,身体就很难吸收 维生素B。
其它副作用就不用多说了。
一般我们把维生素分为两类,
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
其中水溶性维生素需求量饱和后,多摄入的维生素会从尿液中排出,一般无毒性!
而脂溶性维生素则易储存在体内,不易排出体外!摄取过多,易在体内蓄积而导致毒性作用!
但是,
就算是上述一般无毒性易排出的水溶性维生素,长期大量服用也可能出现毒性的!
那么,具体这些维生素大量长期服用会有哪些毒副作用呢?
我们一个个来说!
4.10晚更
维生素a:
过量分为急性和慢性!肝脏维a浓度超过300mg/g被认为是过量 ,并可引起相应临床症状!
急性维a过多症:一次或多次连续摄入大量维A(成人超过RNI(推荐摄入量,成人男性560ug RAE/D,女性480)100倍,儿童大于RNI(7岁儿童约360ug RAE/d)约20倍),即可能发生急性中毒。
临床表现常在摄入大剂量后6-8小时,也可在1-2天出现,主要为嗜睡或过度兴奋,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12-20小时候出现皮肤红肿,继而脱皮、以手掌、脚底等厚处最明显。
婴幼儿以高颅压为主要临床特征,卤门未闭者可出现前卤隆起。
超大剂量服用维a(一次12g,约为成人RNI的15000倍)可以致命!
慢性维生素a过多症
大多数都是不遵医嘱长期摄入过量维a引起的,一般为其RNI10倍以上可发生慢性中毒!
常见于口服鱼肝油制剂补充维a维d时,
维生素b1: 又称硫铵素
摄入过量b1很容易从肾脏排出,因此比较罕见b1中毒报道!只有短时间服用超过RNI(推荐摄入量)100倍以上剂量有可能出现头痛、惊厥和心律失常!
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
一般b2不会引起过量中毒,可能与人体对b2的吸收率低有关,机体对b2吸收有上限,过量吸收也很快随尿液排出!
维生素b3:烟酸
膳食中摄入过多引起中毒很少,主要是烟酸补充剂或者临床采用大量烟酸治疗高脂血症时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维生素B5:泛酸
毒性很低,给动物100倍需要量的剂量,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人体对泛酸有很好的耐受性,偶尔会有轻度的腹泻!
维生素b6:吡哆醇
补充中高剂量的b6达到500mg/d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出现神经毒性和光敏感性反应!
长期大量服用容易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形成!还可引起低血糖。
维生素B7:生物素
毒性很低!
维生素B9:叶酸
服用大剂量叶酸也可能产生毒性作用,主要包括
1、干扰抗惊厥药物的作用;2、影响锌的吸收;3、掩盖b12缺乏的早期表现;4、诱发婴儿哮喘;5、阻碍子代的精神运动发育;6、未代谢叶酸在血液循环系统富集,对机体影响尚不清楚!
维生素B12:钴胺素
未见明显反应!
胆碱:具有低毒性,大量摄入对动物有生长抑制的作用!非膳食途径摄入过量胆碱可能与人类出现汗臭、出汗、流涎、低血压以及肝脏毒性有关!
维生素C:过量摄取时,草酸盐排泄量增加,可能导致泌尿系统结石!
超过2g,可引起渗透性腹泻!
超过1g,尿酸排出明显增加,每日服用4g维c可使尿液中尿酸排出增加一倍,由此形成尿酸盐结石!
妊娠期服用过量维c,可能影响胚胎发育,每日摄入2-8g以上,可出现恶心、腹部痉挛、铁吸收过度、红细胞破坏及泌尿道结石等副作用!
杭州,陈先生53岁,患有脂肪肝,还特别容易感冒。为了提高免疫力,陈先生服用了一款进口复合维生素。吃了一周后不见什么效果,陈先生决定加大剂量,从原来的1天1颗,加大到1天8颗。半个月后,陈先生因过量服用维生素患上药物性肝炎,导致肝衰竭。
医生:保健品千万不能自己乱吃、乱用,最好能先请医生把关评估,尤其是本身就有脂肪肝、乙肝等肝脏基础疾病的人,应尽量避免,以免发生药物性肝炎,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钱江晚报)
你说会不会有副作用呢!
我们一天需要摄入的谷类200-300克,而我们需要的维生素却是几百微克,1克等于1百万微克,
可想而之,维生素真的是小小一个支点翘起整个地球,虽然在人体内的含量非常小,但其生理作用很大,
它经由酶系统来参与人体物质与能量代谢,调节广泛的生理活动。
人体缺乏任何一种维生素,都有可能导致疾病。
不过,人体内也可以储存一部分维生素,比如肝脏
但如果一直保持过量摄入,就会超过肝脏原本的储存和分解能力,导致中毒,甚至是肝脏衰竭的后果!
维生素具有以下五大特征:
1. 身体中所需大部分维生素都需要依靠日常饮食来获取。
尽管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素之一,但我们身体仅能合成少数几种维生素,如维生素D等,所以身体中所需的大部分维生素都要靠外部摄取,例如饮食。
2. 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非常微小,在饮食中所占的比例只有十万分之几,甚至有的维生素只占百万分之几,但却对我们的生命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维生素并不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但我们体内的新陈代谢和能量间的相互转化都要靠它来调节。
换句话说,维生素在维持人体各方面生理活动中,都具有不可取代的调节作用,无论是运动、睡觉,或是呼吸、排汗等等,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维生素的调节。
4. 维生素进入人体之后,不需要经过代谢就能发挥作用。
在我们吃的食物里,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维生素等营养素都是身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但与维生素相比,其他的营养素普遍需要经过消化等代谢作用才能被人体所吸收。
正因维生素是直接被人体所吸收的营养素,我们一定要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适量补充。
5. 多数维生素都是非常敏感的物质,遇到光、热、空气等等就会立刻被劈坏,因此在加工、保存和食用维生素时需要注意这一点。
维生素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水溶性维生素服用后可以随着尿液排出体外,毒性较小,但大量服用仍可损伤人体器官。
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等摄入过多时,并不能通过尿液直接排出体外,容易在体内大量蓄积引起中毒。
以下是常见维生素的生理学作用及过量后对人体的伤害:
1. 维生素A
维生素A可维持正常的视觉反应、骨骼发育和上皮组织的正常形态与功能。主要来源于牛奶、鸡蛋、鱼肝油、肝脏、深绿色或深黄色蔬菜及水果等。
过量危害:维生素A如在体内大量蓄积,可能发生骨骼脱钙、关节疼痛、皮肤干燥、食欲减退等中毒症状。
2. 维生素D
活化的维生素D可促进钙质吸收,进而使骨质钙化,维持正常的骨骼。主要来源于鱼肝油、肝脏、蛋黄、牛奶等。
过量危害:长期大量口服维生素D,可导致眼睛发炎、皮肤瘙痒、厌食、恶心、呕吐、肌肉疼痛、乏力等。
3. 维生素E
维生素E与生殖作用有关,缺乏维生素E容易导致不育。维生素E在体内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可延缓细胞老化。主要来源于植物油、绿色蔬菜、动物脏器,豆类,蛋黄、瓜果,瘦肉,花生等。
过量危害:大剂量长期服用维生素E会引起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还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眩晕、视力模糊等。在妇女,可引起月经过多或闭经。
4. 维生素B6 维生素B6与新陈代谢有关,故其需要量随蛋白质摄取量的多少来决定。主要来源于麦胚,牛奶、酵母、荚豆类、肉类,尤以肝脏为佳。
过量危害:服用维生素B6每天大于50毫克,可引起神经系统副作用,如手脚发麻和肌肉无力等。最后,从理论上讲,只要做到饮食平衡, 人们就能得到一天所需要的维生素,且人体无明显病症表现,一般就没有必要额外补充维生素。
如许多上班族由于工作强度高,压力大,经常熬夜,抽烟喝酒,进食不规律或因减肥控制饮食导致营养缺乏,身体呈现亚健康状态,此时服用维生素补充剂是一种可行的方式。
此外,像孕妇、发育期的青少年等特殊人群,也可能需要补充特定的维生素,但必须在咨询医生后服用,尽可能还是从天然食物中摄取维生素。
所以,保健品也不能多吃,不仅不补可能还会带来其他疾病哦!